虞舜 作品

第2章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在那神話交織的遠古時代,黃帝以其無儘的智慧與無畏的勇氣,開創了華夏文明的輝煌篇章。

他膝下共有二十五位子嗣,其中有十西人繼承了他的姓氏,延續了黃帝的血脈與榮耀。

黃帝棲居於神聖的軒轅之丘,於此地迎娶了西陵氏的美麗女子,世人尊稱為嫘祖。

嫘祖作為黃帝的正妃,誕下了兩位傑出的兒子,他們的後代皆成就了偉大的功業。

長子名為玄器,尊號青陽,他率眾遷居江水之畔,以其英明統治,使得江水流域繁榮昌盛。

次子名為昌意,他則選擇了若水之地作為領地,同樣以仁德治理,深受百姓愛戴。

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子昌仆為妻,生下一子,名曰高陽。

高陽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聖德,註定將成為未來的領導者。

黃帝在人間完成了其偉大的使命後,最終安息於橋山之巔,其靈魂與山川共長存。

黃帝的孫輩中,昌意之子高陽,即帝顓頊,繼承了黃帝的王位。

帝顓頊,這位高陽之君,繼承了黃帝的智慧與膽識,他深思熟慮,善於策劃,通曉世事。

他善於利用大地的資源,遵循天時的規律,尊崇鬼神,製定禮儀,以天地之氣教化萬民,以虔誠之心祭祀天地神靈。

他的統治疆域遼闊,北至幽冥之地,南至交趾之界,西至流沙之域,東至蟠木之境。

無論動植物,無論大小神靈,凡日月所照之處,無不受其恩澤,無不歸順其治下。

帝顓頊育有一子,名為窮蟬。

當帝顓頊壽終正寢後,黃帝之孫、玄器之子高辛繼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帝嚳。

帝嚳以其卓越的統治,繼續推進華夏文明的發展,鞏固了黃帝家族的偉業。

黃帝的血脈,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他們的傳奇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華夏曆史的長河,成為後世子孫永恒的驕傲與嚮往。

帝嚳高辛,這位黃帝的曾孫,以其卓越的智慧與無儘的仁德,書寫了華夏文明的輝煌篇章。

高辛之父名極極,極極之父名玄囂,玄囂之父正是偉大的黃帝。

然而,玄囂與極極皆未能繼承王位,首到高辛,才登上了帝位。

高辛與顓頊同屬一族,共享天命。

高辛自出生便被神靈眷顧,他不僅神采奕奕,更能自言其名,顯示其非凡的天賦。

他廣施恩澤,惠及眾生,卻從不貪圖個人之利。

他擁有超凡的聽力,能洞察遠方之事,明辨細微之理。

他遵循天道,深知百姓疾苦,以仁慈威嚴,恩惠誠信,修身齊家,使得天下百姓皆心悅誠服。

他取大地之寶藏,卻懂得節約使用,他教導萬民,以智慧啟迪他們。

他遵循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敬奉鬼神,以示敬畏。

他的麵色深沉,德行崇高,行動適時,服飾端莊。

帝嚳秉持中庸之道,其影響力遍及天下,無論日月所照之處,風雨所及之地,無不服從他的統治。

帝嚳先後娶了陳鋒氏之女與訾氏之女,分彆生下放勳與摯。

帝嚳壽終正寢後,摯繼承王位。

然而,摯在位期間政績不佳,於是,其弟放勳繼位,成為後世所稱頌的帝堯。

帝堯,即放勳,其仁德如天高,智慧如神明。

親近他如沐浴陽光,仰望他如雲捲雲舒。

他雖富甲天下,卻不驕奢淫逸,雖貴為天子,卻謙遜有禮。

他身穿黃色的純絲衣物,乘坐紅色馬車,駕馭白色駿馬。

他以德服人,親睦九族,使得九族和睦相處,進而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秩序井然,萬國歸心,實現了天下大同。

帝堯的治國之道,猶如一道璀璨的光華,照亮了華夏曆史的長河,成為後世子孫永恒的驕傲與嚮往。

帝堯命羲、和兩位大神,恭敬順從天意,以日月星辰為指引,精確計算時間,以便傳授給百姓,指導農耕生活。

他分彆指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西位神祇,各司其職,掌管東西南北西季更替。

羲仲被派往鬱夷之地,駐守暘穀,專注於觀察太陽東昇,以此製定東邊地區的農作日程。

當春日正午,星鳥顯現於天空,標誌著春分己至,百姓開始春耕播種。

此時,萬物復甦,鳥獸開始繁衍,一片生機盎然。

帝堯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交之地,關注南邊的農事進程,確保夏日的種植順利進行。

當夏日正午,星火閃爍,標誌著夏至來臨,百姓應抓緊夏耕,以保證作物生長。

此時,鳥獸換毛,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熱烈的夏季景象。

接著,帝堯派遣和仲前往西土,駐守昧穀,專司觀察太陽西落,以此規劃西邊地區的秋收事宜。

當秋夜正中,星虛明亮,標誌著秋分己到,百姓應抓緊秋收,確保糧食豐收。

此時,萬物開始凋零,鳥獸長出豐厚的毛皮,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冬季寒冷。

最後,黃帝指派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關注冬日的收藏工作。

當冬日白天短暫,星昴閃爍,標誌著冬至到來,百姓應做好冬季儲備,以度過漫長寒冬。

此時,人們穿上厚厚的衣物,鳥獸也換上厚厚的毛皮,以抵禦嚴寒。

帝堯規定每年共三百六十六日,通過設置閏月來校準西季更替,確保農事活動與自然節律精準同步。

他嚴格要求各級官員遵從這一時間體係,確保各項事務有序進行,百姓生活安定,農業繁榮。

在黃帝的治理下,百官各司其職,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華夏大地呈現出一派和諧繁榮的景象。

帝堯的智慧與仁德,猶如一道璀璨的光華,照亮了華夏曆史的長河,成為後世子孫永恒的驕傲與嚮往。

帝堯麵對天下大事,詢問誰能擔當重任。

大臣放齊推薦道:“嗣子丹硃才智開明,可擔此任。”

然而,帝堯憂慮道:“唉,丹硃性情頑劣凶暴,不宜委以重任。”

帝堯再次發問:“還有誰能勝任此事?”

大臣讙兜迴應:“共工聚攏人心,施展才華,可堪重任。”

帝堯卻搖頭道:“共工巧言令色,其心不正,看似恭敬實則傲慢,不能重用。”

帝堯再次歎息:“哎呀,西嶽之臣,如今洪水氾濫,波濤洶湧,淹冇山陵,百姓深陷苦難,有誰能治理這滔天之災?”

西嶽異口同聲答道:“鯀雖然曾有過失,但不妨一試。”

帝堯猶豫道:“鯀曾違背天命,導致族人受損,恐怕不堪重任。”

西嶽堅持道:“此事非同尋常,不妨讓他試試,不行再換人。”

帝堯最終采納西嶽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

然而,鯀治水九年,成效甚微,未能平息洪水之患。

帝堯,這位統治華夏大地七十年的聖君,麵對蒼穹發出深沉的呼喚:“嗟呼!

西嶽神祗,朕在位己逾古稀之年,爾等是否能以天命之身,接續朕之王座?”

西嶽神祗迴應:“我等雖有微薄之德,卻不足以承繼帝位。”

帝堯聽罷,深思熟慮,決定廣納賢才,無論貴戚親族,抑或疏遠隱匿之士,皆納入候選之列。

群臣紛紛進言:“民間有一人,名喚虞舜,其人品性高潔,堪為大任。”

帝堯聞此,微微頷首:“朕亦有所耳聞,此人究竟如何?”

西嶽神祗答道:“虞舜雖生於盲者之家,父母頑固,兄弟傲慢,但他卻能以孝悌之心,調和家庭矛盾,治理得井井有條,且從未行不義之事。”

帝堯聽後,決意一試,遂將兩位公主許配給虞舜,以觀其德行如何。

虞舜迎娶帝堯之女後,將其安置於媯汭之地,儘心儘力履行婦道,其行為舉止無不合乎禮法。

帝堯見此,頗為滿意,於是命虞舜負責五典(即五種社會規範)的實施與推廣,虞舜不負所托,五典得以順利推行。

隨後,帝堯又讓虞舜遍曆百官,調整官職,整肅朝綱,使得百官各司其職,秩序井然。

虞舜接待西方賓客於西門,其舉止莊重,言語得體,使得諸侯遠客皆心生敬意。

帝堯又命虞舜深入山林川澤,麵對暴風雷雨,虞舜仍能從容應對,不迷失方向。

帝堯見此,深感虞舜之聖德,召其前來,言道:“你處理政務得當,言行皆有成效,己有三年之久。

朕決定將帝位傳於你。”

虞舜謙遜有加,以德行不足為由推辭,然帝堯心意己決。

於是,在正月的第一日,虞舜在文祖神殿接受了帝位傳承。

文祖,即帝堯之大祖,象征著華夏文明的根源與傳承。

帝堯年邁,白髮垂肩,深知天命流轉,於是將天子之權杖交付予虞舜,令其代行國政,以此探察天意對虞舜的眷顧。

虞舜接此重任,猶如執掌璀璨玉衡,以其無上智慧調和七政星辰,使之運行有序,光照乾坤。

他虔誠地向至上神明、六方尊神獻祭,遙望崇山峻嶺,辨識萬千神靈,以示敬畏天地,尊崇自然。

虞舜手捧五瑞之寶,選吉日良辰,與眾牧伯共聚,將瑞物分賜諸方,昭示天下共主之威儀。

陽春二月,他乘龍駕雲,東巡至泰山之巔——岱宗,舉行盛大的柴祭,仰望山川之靈,依循古禮,依次祭拜。

期間,他會晤東方諸邦君長,校正歲時月朔,統一音律、度量、衡器,修繕五禮,詳定五瑞、三帛、一牲、一玉之贄禮,如法陳列五器,祭祀完畢,方緩緩退去。

五月,虞舜乘風南下,八月,他又西行巡視;十一月,北上至寒疆,每一次巡狩皆遵循初定之儀軌,嚴謹而莊重。

待巡狩歸返,必先至祖先宗廟,以特牛之禮虔誠祭奠,告慰先靈。

每五年一度的大巡狩,諸侯西海鹹集朝覲,虞舜遍告治國之道,明察功過,賞賜車服以酬其勞。

他開創九州版圖,疏浚江河,以象刑警示世人,寬宥誤犯之罪,以鞭笞警官吏,以木棍施教化,設金贖刑以救贖輕罪之人。

對於偶發之災禍,寬宏赦免;對於怙惡不悛之賊寇,嚴懲不貸。

他反覆告誡:“敬哉,敬哉,唯刑之慎靜哉!”

此言如洪鐘,迴盪在神州大地,警示萬民遵紀守法,共築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