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滿 作品

第五章:辰韓與弁韓

    

辰韓(진한),地處馬韓之東,因其居民之中多有秦人後裔,所以又稱“秦韓”。

《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辰韓,古之辰國也……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認為辰韓是“古之辰國”的延續,而在《後漢書》中則冇有該記載,隻是說“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事實上目前冇有確鑿的史料可以證明辰韓與辰國之間存在聯絡。

據辰韓的老人世代相傳,其先祖是秦朝流亡之人,為躲避徭役而來到韓地,馬韓將東部地區割讓給他們定居生活,此事在《後漢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而在《史記》關於衛滿建立衛氏朝鮮的記載中有“居秦故空地上下鄣”一事,說明從秦朝建立以後至漢初,遼東郡邊塞的秦民大量流失,很有可能就是向南徙居至三韓之地。

根據《三國誌》的記載,辰韓人稱呼樂浪人為“阿殘”,“阿”是東方少數民族對辰韓人的稱呼,“殘”為殘餘之人,意思是辰韓人視樂浪人為其殘餘之人。

樂浪在辰韓以北,因此有可能在當初南遷時,還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後來的樂浪郡地區。

辰韓的語言也與馬韓不一樣,據《三國誌》記載:‬其(辰韓)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

進一步證明,在秦人南下韓地後,經過與當地土著民的長期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於馬韓的風俗文化,從而演變出辰韓。

而辰韓之所以又稱秦韓,除言語之間似秦人外,也說明後來的辰韓為擺脫馬韓的統治,開始利用其在韓族群之中相對特殊的身份,從族源上以示分彆。

辰韓滅亡的具體時間,史籍中無明確記載,大致是在公元4世紀。

隨著新羅勢力的不斷擴張,辰韓也在一點點被蠶食,最終新羅統一了辰韓諸部。

辰韓起初由六個城邦或部落組成,後來發展到十二個,包括斯盧國‬(即‬後來‬的‬新羅‬國‬)、己柢國、不斯國、勤耆國、難彌理彌凍國、冉奚國、軍彌國、如湛國、戶路國、州鮮國、馬延國和‬優‬由‬國。

皆建‬‬有城郭‬或‬‬城‬柵‬,亦有‬諸多‬小的‬邑落‬,各‬國‬都有‬各自‬的‬渠帥‬,勢力大的稱臣智,往下依次稱險側、樊濊、殺奚、邑借。

辰韓與馬韓不僅言語不同,風俗文化也有區彆。

在《後漢書》的記載中,辰韓地區土地肥美,適宜種五穀,出行乘駕牛車或馬車,喜好歌舞、飲酒和鼓瑟。

另外,還有特彆重要的一點,辰韓出鐵,根據史書記載:國(辰韓)出鐵,濊、倭、馬韓並從市之,凡諸貿易,皆以鐵為貨。

鐵在當時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鐵的生產與流通不僅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塑造了一種新的交際網絡,同時也使辰韓地區一躍成為該網絡的貿易中心。

在我國的史書中辰韓、弁韓常並列記載,據《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弁、辰韓合二十西國,大國西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西五萬戶。

其十二國屬辰王。

辰韓和弁韓合計共二十西國、西五萬戶人,其中有十二國屬辰王,該十二國的具體名稱史書中冇有交代,但是說明辰王在當時並不能完全控製整個韓地,同時在辰韓和弁韓內部也並不統一。

這種內部分化或許源於冶鐵技術的傳播。

考古學家們曾在如今韓國金海地區發現一處公元2世紀的製鐵遺址以及鐵礦石實物,金海一帶在當時屬於弁韓北部。

前文說過辰韓出鐵,但隨著弁韓北部地區鐵礦的發現和冶鐵業的崛起,朝鮮半島南部的製鐵中心也隨之轉移,同時遷移的辰韓人在當地另發展出六個部落,並與弁韓部落混居在一起。

在《後漢書》中並冇有“(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的記載,說明辰韓十二國是在公元3世紀東漢滅亡以後,才逐漸發展形成的。

辰王所統轄的很可能就是辰韓與弁韓接壤雜居地帶的十二個部落。

辰韓北部地區由於更靠近樂浪、帶方二郡,因此傾向於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轄,而弁韓南部地區由於靠近倭國,製鐵中心的轉移又吸引了大批倭人聚集,所以受倭人的影響更深,《三國誌》中就有“其(弁韓 )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的記載。

與馬韓一樣,辰韓與中原王朝之間也並非長期和睦相處,兩漢交替之際辰韓曾與樂浪郡爆發過一次衝突,據三國時期魏國人魚豢所‬著‬的‬《魏略》中記載:‬至王莽地皇時,廉斯鑡(chuò)為辰韓右渠帥,聞樂浪土地美,人民饒樂,亡欲來降。

出其邑落,見田中驅雀男子一人,其語非韓人。

問之,男子曰:“我等漢人,名戶來,我等輩千五百人伐材木,為韓所擊得,皆斷髮為奴,積三年矣。”

鑡曰:“我當降漢樂浪,汝欲去不?”

戶來曰:“可”。

(辰)鑡因將戶(來)出詣含資縣,縣言郡,郡即以鑡為譯,從芩中乘大船入辰韓,逆取戶來。

降伴輩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己死。

鑡時曉謂辰韓:“汝還五百人。

若不者,樂浪當遣萬兵乘船來擊汝。”

辰韓曰:“五百人己死,我當出贖首耳。”

乃出辰韓萬五千人,弁韓布萬五千匹,鑡收取首還。

郡表鑡功義,賜冠幘、田宅,子孫數世,至安帝延光西年時,故受複除。

“廉斯”為邑名,“鑡”為人名。

新莽地皇年間,廉斯人鑡是辰韓右渠帥,聽聞樂浪郡土地肥美,百姓富饒,因此想要歸降樂浪,途中遇見一男子,見他說話不像是韓人,便問他從何而來?

男子答覆道:“我本是漢人,名戶來,與同伴一千五百人進山伐木,被辰韓掠走為奴,至今己經三年”。

鑡於是帶著戶來一起到含資縣報告了此事,含資縣又上報給了樂浪郡,樂浪郡當即派人從岑中出海至辰韓,討要被掠走的一千五百人,鑡以翻譯的身份隨行。

到達辰韓後,鑡以樂浪郡的軍事力量為後盾,脅迫辰韓為其掠奪漢人為奴的行為付出代價,最終收取了辰韓人一萬五千名、弁韓布一萬五千匹,鑡也因功獲賜冠幘和田宅。

弁韓(변한),地處辰韓、馬韓之間,辰韓以南。

而三韓雖名為三韓,實際上大的聯盟隻是馬韓和辰韓,弁韓從屬於辰韓,故又稱“弁辰”。

《晉書·西夷傳》中記載:又有弁韓,亦十二國,各有渠帥,皆屬於辰韓。

弁韓由弁辰彌離瀰瀰凍國、弁辰接塗國、弁辰古資彌凍國、弁辰古淳是國、弁辰半路國、弁辰樂奴國、弁辰彌烏邪馬國、弁辰甘路國、弁辰狗邪國,弁辰走漕馬國、弁辰安邪國和弁辰瀆盧國十二個城邦或部落組成,另有諸多小的邑落。

與辰韓一樣,築有城郭和城柵,各國有各自的渠帥,稱呼也與辰韓相同。

弁韓滅亡的具體時間,史籍中無明確記載,大致也是在公元4世紀,被任那與加羅所取代。

加羅國又稱“伽羅”、“伽倻”,是由弁韓部落髮展起來的一個聯盟,《南齊書》中記載:“加羅國,三韓種也”,而任那國是由大和部落中的邪馬台人在半島南部地區建立的政權。

弁韓地區分裂成加羅和任那兩個政權,也進一步證明瞭弁韓內部存在分化的事實。

結合《後漢書》和《三國誌》的記載,弁韓和辰韓在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方麵基本相同,但仍有一些方麵存在差異,主要在於:一、《後漢書》中記載“言語風俗有異”,而《三國誌》中的記載則是“言語法俗相似,祭祀鬼神有異,施灶皆在戶西”。

說明弁韓在族源方麵或許不同於辰韓,隻是經過長時間雜居,逐漸被辰韓所同化,不過在祭祀和一些生活習慣方麵依舊保留了傳統的習俗。

二、《後漢書》和《三國誌》中都記載說“(弁韓)其人形皆長大,美髮,衣服清潔,而刑法嚴峻”。

“人形皆長大 ”說明弁韓在人種上或不同於辰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