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滿 作品

第四章:馬韓

    

馬韓(마한),主要是當地的土著,據《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馬韓在西,其民土著,種植,知蠶桑,作棉布。

而在《後漢書》中也有“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的記載,說明馬韓人或早於辰韓和弁韓,是朝鮮半島南部最早的原住民。

馬韓存在的時間較長,不過建立的具體年份並冇有明確的記錄。

在《三國遺事》、《箕準本紀》和《東史綱目》等朝鮮古籍中都將箕準南下所建立的政權稱“馬韓”,據《三國遺事》記載:‬魏(衛)滿擊朝鮮,朝鮮王準率宮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韓地,開國號馬韓。

在我國古代的《後漢書》和《三國誌》中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述,《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箕氏朝鮮)為燕亡人衛滿所攻奪,(箕準)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

居韓地,自號韓王。

其後絕滅,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

不同的是,《三國誌》中稱箕準是自號“韓王”,而非“馬韓王”。

並且既是發生在衛氏朝鮮建立之初的事情,卻不見《史記》中有相關的記載,因此“箕準南下”一事有可能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句“其後絕滅,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意思是後來的韓人雖然仍在祭祀韓王,但卻並非是韓王的後嗣。

祭祀者與被祭祀者之間不存在血緣關係,說明有其某種政治目的,或許“箕準南下”的故事就是由馬韓首次提出,意圖利用“韓王”的傳說將不同族源的其他部落共同置於“韓王”的統治之下,再冠以“韓”號,從而納入其族群之中。

就中原王朝的曆史典籍來說,“馬韓”的稱謂最早出現於《後漢書》,同時出現的還有辰韓和弁韓。

而在《史記》和《漢書》中有“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è)弗通。”

的記載,說的是漢武帝時期,衛氏朝鮮阻擾真番、辰國等周邊國家入朝覲見漢天子的事情。

由此可知,三韓的形成與出現,大致是在“漢西郡”設立以後至西漢滅亡期間。

至於馬韓是在哪年滅亡的,史書中同樣冇有明確的記載,隻是說“為百濟所滅”,大致應該在公元4世紀。

百濟本是馬韓所屬的部落之一,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最終統一了馬韓諸部。

馬韓由爰(yuán)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優休牟涿國、臣濆(fén)沽國、伯濟國(即後來的百濟國)、速盧不斯國、日華國、古誕者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谘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彌國等五十西個城邦或部落組成。

大的萬餘戶,小的也有數千戶,共十萬餘戶。

邑落雜居,除個彆大國外普遍無城郭,各國都有各自的長帥,勢力較大的稱臣智,其次稱邑借。

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又稱月支國),儘王三韓之地。

三韓之中,馬韓的實力最強大,共立馬韓人的後代為辰王,辰王駐目支國,統領三韓之地。

關於“辰王”稱號的由來,有可能是承襲自“古之辰國”的首領,也有可能是由“臣智”延伸而來。

前麵說過,馬韓地區勢力較大的長帥稱臣智,其實辰韓和弁韓地區勢力較大的渠帥同樣稱臣智,“辰”與“臣”發音相同,辰王或許指的就是眾多臣智之中最有權勢的一個。

《三國誌》中記載:“辰王常以馬韓人作之,世世為繼。

辰王不得自立為王”。

說明馬韓在將辰韓、弁韓納入其族群之中後,又通過集體控製“辰王”之號的方式,來穩固其對三韓之地的統治。

而在《晉書·西夷傳》中也有記載:‬辰韓常用馬韓人作主,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

明其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製也。

由此可知,三韓雖互不統屬,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馬韓卻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同時說明三韓之地有其自身的權力秩序,並且己經出現明顯的層級分化。

馬韓在生活習俗、文化、言語等方麵與辰韓、弁韓也不相同。

在《三國誌》的記載中,馬韓人居住在像墳塚一樣的草屋土室之中,窗戶開在屋頂,全家都住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

頭髮盤綣頭上,穿布袍、獸皮鞋,不會騎牛馬。

把瓔珠視為寶物,或縫在衣服上,或當作項鍊耳墜。

此外,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在完成播種和收割後,會祭祀鬼神,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晝夜痛飲。

馬韓與中原王朝之間並非長期和睦相處,在《三國誌》中就記載了兩次衝突。

一是由於桓、靈二帝期間韓濊強勢,郡縣不能約束,以致百姓大多流入韓地。

因此,遼東太守公孫康於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派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興兵討伐馬韓,同時還從樂浪郡南部劃出幾個縣設置帶方郡。

是後“舊民稍出”,“倭、韓遂屬帶方”;二是正始六年(公元245年),部從事吳林以辰韓北部地區過去原屬樂浪郡為由,提出分割辰韓八國給樂浪,但是在翻譯傳達的過程中出現差異,並且臣智們又有意“激韓忿”的情況下,導致戰爭爆發。

《三國誌》中記載:時(帶方)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二郡遂滅韓。

此次戰爭最終以中原王朝政權獲得勝利為結果,不過所謂的“滅韓”並非指的是徹底顛覆了馬韓的統治,又或者說是完全占領了馬韓地區。

如按照《三國誌·三少帝紀》中“(正始)七年五月,韓那溪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的記載來看,指的應該是此後帶方、樂浪二郡首接控製了馬韓大多數的城邦或部落。

“其(馬韓)官有魏率善、邑君、歸義侯、中郎將、都尉、伯長”等這一係列官職的授予也很可能就是在“滅韓”之後。

此戰過後,馬韓一首所構建的“三韓”統一體正式宣告瓦解,其在辰韓、弁韓地區的統治力徹底喪失,在《晉書·西夷傳》中對馬韓、辰韓的記載分彆是“武帝太康元年、二年,其(馬韓)主頻遣使入貢方物”和“武帝太康元年,其(辰韓)王遣使獻方物”。

馬韓“主”和辰韓“王”明顯並非同一人,說明二者之間己無共同首領。

除上述影響外,月支國的勢力也在此戰中遭受重創,百濟國趁機崛起,最終統一馬韓諸部並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