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 作品

第秦漢官製 一章

    

秦漢時期,中央政府機構稱朝廷,朝廷由皇帝與三公諸卿等官吏組成。

夏朝以前傳說有三皇五帝,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理想中的明君模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於是自稱皇帝。

“朕”以前是無論貴賤都可使用的自稱。

“陛下”以前也是平常對人的尊稱,“陛”是台階的意思,稱彆人“陛下”本來隻是表示謙卑,意思是我站在台階下和你說話。

秦始皇開始這兩者都成為皇帝專用詞。

皇帝的命令分“製”和“詔”兩種,重大政策性命令稱“製”;一般事務性命令稱“詔”。

秦二十等爵製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三公九卿“三公”是天子之下最高官員,但具體指稱古今不一。

秦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它們的官署分彆是丞相府、太尉府、禦史府,是中央決策機構。

漢承秦製,但漢朝三公時有變化。

漢成帝以丞相、大司空、大司馬為三公;漢哀帝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漢光武帝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三公三府以外的其他中央政府機構稱“寺”,寺的長官稱“卿”。

“九卿”的九是虛指,並不是說就剛好有九個三公以下的政府部門首腦。

丞相丞是承受,相是輔助。

丞相就是承受皇帝的命令,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意思。

丞相是戰國便有的官,秦武王最初設置,在此之前,一般稱相。

秦之丞相,有左右二員,秦以左為尊,左相為正相,右相為副相。

漢承秦製,區彆在於以右為尊,右相為正相。

丞相職責:總領朝議與百官奏事,選任、監察百官,執行誅罰。

官員的奏章都要先送到丞相府,丞相看過之後再轉呈皇帝,處於權力的核心地位。

所以相權與皇權有絕對的衝突。

為加強皇權,曆代皇帝有意識的削弱相權,取而代之的是“中朝官(皇帝侍從)”崛起。

到東漢,“雖置三公,事歸台閣”,這是丞相職權的重要變遷。

太尉西漢最高軍事長官,但經常被罷廢,有重大軍事行動時又重新設置。

說明皇帝對軍權的忌憚與防備。

到東漢時太尉又成為一個常設官職。

禦史大夫禦史大夫是僅次於丞相的行政長官,相當於副相。

職責是掌文書圖籍,監察檢舉百官。

九卿長官稱卿,官署稱寺常奉寺:秦稱常奉寺,漢稱太常寺,長官稱常奉卿(太常卿),管祭祀,陵廟,禮樂,教育,下屬機構太學,屬官有太史令、太醫令。

郎中令:漢稱光祿勳,掌宮殿掖門戶,大意就是皇宮內衛統領。

郎通廊,郎中指在廊內廊下的衛士、侍從官。

屬官有三類,一是大夫,職責是顧問應對,類似於皇帝的參謀;二是郎官,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除了議郎職責與大夫類似,其餘職責是輪流值班宿衛殿門,皇帝出宮當近侍;三是謁者,掌賓讚受事,相當於司儀,要求儀表端莊,聲音洪亮。

衛尉寺:皇宮警衛長官,負責殿外警扈,宮門宮牆守衛,徼巡宮中。

還有統帥南軍,漢朝南軍是保衛皇宮的禁衛軍。

衛尉與郎中職責相似,區彆在於郎中負責殿內警衛,還是侍從官,相當於儲備乾部,前途好,經常外放為官;衛尉負責殿外警衛,大都隻是普通衛兵。

太仆:管車馬,皇帝出巡隨員秩序由太仆指揮,為皇帝駕車;管馬政。

廷尉:又稱大理寺,掌刑辟,中央司法官。

大鴻臚:秦稱典客,接待諸侯和西方貴客。

宗正:掌皇族事務,辨親疏,管屬籍。

大司農:秦稱治粟內史,掌穀貨,糧食貨幣,即財政。

屬官太倉令丞,管糧食收支;都內令丞,管錢幣收支。

主要收入田地賦稅。

少府:管皇帝財政,手工作坊,主要收入是山海池澤稅收。

執金吾:秦稱中尉,統帥北軍,漢朝北軍是保衛京師的禁衛軍。

衛尉統帥南軍保衛皇宮,皇宮外由執金吾率領北軍負責。

執金吾職責一是徼巡京師,維持京城治安;二是作為天子出行先導,充當儀仗隊和警衛;三是拘捕犯官,屬下侍從衛騎穿橘紅色衣服,被稱為緹騎。

將作大匠:秦稱將作少府,掌治宮室,修作宗廟、陵寢、道路、樹桐梓於道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