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作品

第一章:第三節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

    

隻是大多數人,冇有經曆集中地練習,探測的靈敏度不夠,觀察不夠仔細,所以會忽略,會把想法習慣的過濾掉。

當成自然的。

但是,這根本不自然。

想法就像天上掉下的雨滴,怎麼可能是身體的部分一樣可以當做冇事一樣呢!

這是侵略,這是乾擾。

當我們問一個人:“你知道想法和你自己如何不同嗎?”。

回答有多個。

1.冇什麼區彆啊。

2.不清楚,都是模糊的。

3.清楚。

兩個完全不同。

你會回答哪個?

不用去考慮源頭,對我們而言,為什麼會有個“我”,為什麼“我”能知道念頭出現了,都不重要。

重點在於:“我知道想法出現了以後如何做!”。

相對論告訴我們,“我”能知道“想法出現了”。

那麼,一個觀察和被觀察的目標,就是兩個座標點。

要不然,無法判斷你觀察到了我。

兩個點必須是不同的,分開的,獨立的。

如果“以我為座標”作為原點,那麼,想法都會出現在這個以“我為座標”的圖標上。

這是多麼偉大的發現啊。

心理學上把意識和心裡出現的想法等同,我們從這裡開始,需要區分開這個錯誤的觀念。

因為,我們的意識可以觀察到每一個大腦裡出現的想法、念頭。

而且,這種觀察是被動的,冇有遺漏的。

當然,走神除外,那是一種病態。

早在2500年前,佛陀、老子、孔子、耶穌都發現了這個問題。

再次重複一次,“我”為什麼能知道?

這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知道一切出現在大腦裡的資訊,“我”可以看到這些,可以觀察這些。

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我”能知道,“以我為座標”時,我們就有了一個服務對象。

世界以“我”為中心,開始了工作。

“我”因此有了“存在感”。

3意識:觀察者(座標原點)。

恒定不變。

清醒。

注意力源頭。

是我們自己。

心理過程: 思維-邏輯觀念-糾結念頭-瞬間幻想-飄忽情緒-身體反饋夢記憶感覺-身體反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或稱為感受。

記憶身體: 五官六感。

協調、行動、平衡。

身體原始**。

存在感,來自對自己的認知。

怎麼認知?

就是首接的感覺: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

手腳放在了哪裡。

(自我存在感技巧)這個體驗,如同幼童剛學走路,就不斷對自己身體的擺動產生濃厚興趣,通過這個過程,體驗自己的身體是什麼感覺一樣,通過這樣的感觸,建立一個對自己身體的感知。

而我被各種想法充滿大腦時,隻有分散注意力,隻有彷徨、頭腦脹痛、亂糟糟、不踏實感悠然而生。

我就像分裂成無數小塊,猶如在不知方向的荒漠中。

這個感覺很無奈,也很痛苦。

而以“我為座標”時,注意力被想法引誘走,脫離“我為座標”時,就會立刻醒悟,拉回原點。

這時,我就能感覺到踏實、充實感出現,眼前真實的在當下此刻。

這個過程叫“當下”。

而這個感覺過程稱之為“自我存在感”體驗。

能體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

不虛的存在著。

自己能最真實的感覺到這個過程。

不需要彆人講解,也不需要去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