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甲 作品

第史談 王朝興替(4)西周其一章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

這個周公就是曹操短歌行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也是成語“周公之禮”、“周公解夢”中的周公。

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企圖,對周公極為不滿,散佈流言,認為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指年幼的成王)。

武庚見有機可乘,便拉攏管叔、蔡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局勢一時變得很嚴重。

周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及時協調好內部關係後,便親領大軍東征。

他首先集中兵力誅滅了武庚,又殺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亂的主要勢力。

再經三年苦戰,相繼平定了東方諸國。

東征結束後,周公在醴水東岸修建洛邑,把那些舊殷“頑民”強迫遷移到這裡,在加以嚴密監視的同時,反覆告誡他們要老實耕田,永做周王國的馴服順民。

又在醴水西岸修建王城(洛陽市內),以軍隊八師駐守,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

這樣,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

西邊的關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興起的根據地,稱為“宗周”;東麵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是保衛宗周和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

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裡以上,王畿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有顯著的增強,成為控製全國的基地。

周公東征,征服了商、奄、蒲姑等廣大的“東土”。

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又一次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尤其是針對商舊貴族。

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

周公還製定了一係列禮樂製度,深深影響文化發展。

西周王朝經文、武時期的創建,到成、康時期(前1020~前996年)趨於穩定,這前後近百年,是奴隸製發展的強盛時期。

從昭(前995~前977年)、穆(前976~前922年)兩代開始,各種矛盾尤其是與國內各族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矛盾日趨尖銳,不但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力量,而且使奴隸製度不斷遭到破壞,奴隸製國家從此走向衰落。

成、康以後,西北犬戎強大起來,有時還侵擾到宗周附近。

穆王親自領兵西征,祭公謀父勸阻他,他冇有聽。

西征的結果,隻取得西白狼、西白鹿而歸(可能是犬戎的八個部落的名稱)。

“自是荒服者不至”,即“荒服”諸部從此就與西周王朝斷絕來了來往,西周王朝與犬戎諸部的矛盾不斷加劇。

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時候,東南地區淮、泗之間的徐奄諸部又趁機發動叛亂。

他們以徐偃王為首聯合徐奄諸部,西伐宗周,至於河上,深入中原。

周穆王得此資訊,急忙回師東向,又聯合南方楚國,合攻徐偃王。

徐偃王“仁而無權”,兵敗被滅,於是“周有徐奄”。

這次戰爭,徐奄諸部雖然失敗了,但周王朝也受到很大的損失,對東方的統治大為削弱。

同時,南方楚國的勢力日趨壯大,與周王室的衝突不斷加劇。

昭王十六年(前980年),昭王親自領兵伐楚。

這次伐楚取得了勝利,振旅凱旋。

到十九年下半年,又第二次出征。

這次南征,由於驕傲輕敵,在渡漢水時,昭王坐上了楚人用膠粘結的船隻,船到中流解體,昭王落水淹死,周軍大部喪亡。

這就是春秋時期管仲責問楚國“昭王南征而不複”的事實。

經過這次嚴重的挫敗,周王室控製南方的力量被削弱,楚國便在江漢地區不斷髮展起來。

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 西週中期以後,周王朝逐漸趨於衰落。

到周厲王(前877~前841年在位)時期,由於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爆發了國人暴動,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

國人是居住在“國中”的平民。

他們多數是各級貴族的疏遠宗族成員,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與各級貴族既有聯絡,又相對立。

同時,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地位紛紛下降,有的在國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

周厲王是個暴君,其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剛愎自用,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慨,出現了“國人謗王”的情況。

大臣也警告厲王說:“民不堪命矣!”周厲王卻利用衛巫“監謗”,想以嚴密監視和屠殺來製止民眾的議論,鉗製輿論。

結果京城內外一片恐怖,國人敢怒而不敢言,以至出現“道路以目”的現象。

周厲王十分得意,自以為“吾能弭謗矣”,大臣歎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用鎮壓的手段來消除民眾的反抗,隻能激起更為強烈的反抗鬥爭。

如果這種反抗鬥爭像河堤決口那樣爆發起來,就將無法收拾。

不到三年,憤怒的國人同“正人”,“師氏人”一齊衝入王宮。

西方西國的人民也紛紛起義,向首都進攻,一時之間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將周厲王、榮夷公之流所設置的堤障完全沖毀了。

周厲王狼狽逃出王宮,在國人的追逐之下,渡過黃河,一首逃奔到彘(山西霍縣東北)。

太子靜躲藏在召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隻得將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交給國人殺死,才保住了太子的性命。

國人暴動發生後,宗週一片混亂。

於是召公、周公臨時主持政事,收拾殘局,號稱“共和行政”(一說由國人共推諸侯共伯和執掌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