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甲 作品

第食談 千年食材演變章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江南地區長期“漁獵山伐”,山地酒澤較多,地廣人稀,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稻作農業較之旱地農業發展難度較大,總體發展顯得緩慢。

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的菱角、熒實、橡予、酸棗、麻櫟等水陸生長的果實。

還發現了木槳,表明在江南水鄉乘坐獨木舟捕撈魚蝦己較普遍。

在南北各地的遺址裡,遺存的各種野獸、野禽和水族蚌類遺骸都較多,說明采集和漁獵是一項重要的輔助性生產活動。

父係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急速。

複合工具產生,大大提高農業水平和勞動效率,多遺址中部發現有稻穀或稻穀的遺蹟,一些遺址出土的稻穀經過鑒定是粳稻。

此外,還在一些遺址裡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和菱角等作物的遺蹟。

同時,一些遺蹟裡還發現豬、狗、羊、牛、雞、馬、驢的骨骼,證明瞭畜牧業的存在。

這個時間距今約一萬年。

而在距今西千多年的刻有文字的龜殼、獸骨上,人們梳理出“卜辭”,其中就有農作物的記載,有黍、稷、粟、麥、秕、稻,菽 (大豆)。

圃、囿、果、樹、杏、粟等字,在卜辭中也較常見,證明種植林木蔬果也是當時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青銅器中各種食器、酒器的出土反映了當時的釀酒業以及“蒸”,“煮”,“燉”,“燒烤”等烹飪方法。

而文獻記載,當時有庖人提出了包含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說”以及“火候論”,其中己有用酸梅和蜂蜜來調味的說法。

到了禮樂時代,無論食物還是菜式明顯豐富起來。

許多瓜果在詩歌中出現,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丘中有李,彼留之子”,“摽有梅,其實七兮”,“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有杕(di)之杜,其葉湑湑(xǔ)”。

其中“有杕之杜”中的杜,指的是杜梨。

此外還有聖人雲,“不得其醬,不食”,就是說不同食物要搭配不同的醬,否則就不吃。

體現出當時食客的精細化要求以及對“醃”的掌握。

一些靠海國家己經嚐起來海鮮,如鮑魚,黿等。

而當時的蔬菜有蘿蔔、苦瓜、葫蘆、葵、芥等。

而到了統一王朝時期。

烹飪手法己經很多了,煎、炙、炮、熬、蒸、炸、汆,膾樣樣俱全,更重要的是,隨著通西域,對外貿易,大量果蔬如葡萄、核桃、核桃、黃瓜、大蒜、胡荽(香菜)等也傳入我國。

各種水利技術和農具的發展成熟,讓人們生產莊稼之餘,逐漸開始種植茶樹,以作為飲料產業。

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夜市也產生了,人們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而地理日照等因素影響,也造成了北方多以麥麵、莧菜、棗等為食,南方多以稻米、藕、筍等為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