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作品

第5章:魏書·武帝紀·篇五·我真冇殺呂伯奢

    

而呂伯奢被殺一事,《三國誌》裡冇有記載。

主要見於王沈的《魏書》、郭頒的《魏晉世語》以及孫盛的《魏氏春秋》。

《魏書》中記載,呂伯奢是成皋人,與曹操是故人。

曹操逃亡時,與幾個人騎馬經過成皋呂家。

當時呂伯奢本人不在,他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取走馬和物品,結果曹操手刃擊殺數人。

《魏晉世語》中記載曹操經過呂家,當時呂伯奢外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家裡,五兄弟很客氣,以賓主之禮對待曹操。

但曹操認為自己不受命得罪了董卓,懷疑呂家人是想暗算自己,於是在當天晚上持劍殺死八人,隨即離開。

《魏氏春秋》中更豐富了《魏晉世語》中關於這段的描寫:曹操在呂家時聽到食器聲,懷疑他們要害自己,於是連夜殺死八人,之後纔看到呂家準備的飲食,淒愴地留下一句:“寧我負人,無令人負我!”

從上我們也能看出,《三國演義》又把《魏氏春秋》的內容進一步做了加工。

他把“寧我負人,無令人負我!”

加工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凸顯了曹操的奸惡。

可事實如何呢?

我們能否在這些紛繁複雜的史料中找到真相呢?

首先,我們要看這幾本史料的可信度如何。

《魏書》是曹魏的官修史書,作者王沈肯定不敢對著當朝進行比較負麵的記錄和評價。

因此這本書的對曹魏集團的記載多有避諱,記實性不如陳壽《三國誌》。

《魏晉世語》的作者是西晉史學家郭頒。

這本書記魏晉間名人軼事,可補正史之缺,有一定史料價值。

裴鬆之注的《三國誌》就多次引用其內容。

但裴鬆之也批評這本書“蹇乏全無宮商,最為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於世。”

大意是這本書才識低劣,真實度不行,隻因為其中偶爾提到一些奇聞異事,因此比較受人們的追捧。

《魏氏春秋》的作者是東晉史學家孫盛。

這本書現己佚失,我們能見到的部分佚文,都是在彆的書中儲存而得的。

從這幾本書的創作年代來看,越靠近的當時曆史的、曹魏時期編寫的官修史書《魏書》可信度最高;年代相對較遠一點的西晉時期創作的《魏晉世語》可信度次之;而距離漢末三國年代最久遠的東晉時期創作的《魏氏春秋》應當是最不可信的。

可這也不意味著《魏書》就該全信。

畢竟《魏書》本就站在美化曹魏的立場上,其論述的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們一同搶劫曹操,結果被曹操正當防衛的這一橋段,未必真實。

不過綜合這幾個史料,我們還是能還原兩個大概率的事件真相。

其一,曹操應該是真的殺了呂家人的。

《魏書》既然站在美化曹魏的立場上,連它都記載了曹操殺呂家人的事情,那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發生了。

其二,曹操應該是冇殺呂伯奢的。

無論是《魏書》、《魏晉世語》還是《魏氏春秋》,都寫的是曹操殺了呂家人和賓客,冇寫殺呂伯奢。

呂伯奢被殺,那是《三國演義》加上的劇情,為了表現曹操誤殺人後還惡意斬草除根、殺掉無辜的呂伯奢的無恥、惡毒和下作。

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的推測是:曹操從洛陽逃出,一路狂奔準備回陳留,結果路上先在中牟縣被抓了一次,幸虧有人求情,這才讓他撿回一命。

然後曹操跑到故人呂伯奢家中,卻發現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們似乎對自己有所圖謀,可能要將自己抓起來送到官府。

因此己在中牟縣被抓過一次,成驚弓之鳥的曹操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們,繼續往陳留逃亡。

當然了,這隻是我綜合各個史料後的一家之言,歡迎看官們留下自己的看法。

總之,有冇有發生殺呂伯奢一家的事情,呂伯奢的家人們冤不冤,這己經無從考證了。

我們的男主曹操還得繼續向前呢。

跑到陳留後,心中還滿是漢室的曹操立刻把家財散了,而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一同討董。

雖然曆史上的曹操冇有像《三國演義》中一樣拿著七星刀去刺殺董卓,但首舉義旗公然反抗董卓,也是真有勇氣。

畢竟站在上帝視角來看,董卓倒行逆施,喪儘人心,最終必然失敗。

可當時率先舉旗反對董卓的曹操又如何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槍打出頭鳥,被董卓先行消滅呢。

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情況明瞭後,再選擇站隊的。

就像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縱使陳勝吳廣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他們的起義也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

可隻有他們率先揭竿而起,反抗給黔首百姓們重壓的暴秦後,劉邦、項羽還有各地諸侯們才紛紛舉起義旗,爭相影從。

曹操敢在董卓專政的情況下率先舉旗,既表現了他過人的勇氣,又切切實實證明瞭此時的他是真的一心扶助漢室的。

譯文雲: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同時起兵討伐董卓,他們都擁兵數萬,推舉袁紹為盟主,太祖代理任奮武將軍。

點評:來了來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它來了。

誒,不對啊,不是說好的十八路諸侯麼?

怎麼這數來數去,就十路諸侯?

還有,曹操和孫堅哪去了?

三英戰呂布的劉關張三兄弟又哪去了?

實際上,曆史上就是冇有十八路諸侯討董的,那是《三國演義》美化加工後的橋段。

《後漢書》裡,在這十路諸侯的基礎上加了一路張超,成了十一路諸侯討董。

曹操和孫堅的確參與了諸侯討董,隻不過兩人分彆在袁紹和袁術的麾下,《三國誌》冇把他們放到諸侯那一列。

而《三國演義》提到的剩下五路諸侯——公孫瓚、陶謙、孔融、馬騰、張楊。

他們都冇有在曆史上參與討董。

劉關張三兄弟呢?

在劉備怒鞭督郵之後,他們又跑去參軍立功,被任命為高唐尉、高唐令等職。

後來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於是投靠公孫瓚去了。

諸侯討董時期,劉備應該就是在公孫瓚麾下的。

不過《英雄記》聲稱劉備在董卓之亂時曾“起軍從討董卓”。

《英雄記》,是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所著,是華夏曆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的傳記。

這本書有多少可信度,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有人認為《英雄記》的記載不可信,或者劉備隻是隨公孫瓚進行了一些策應性的行動,而不是真的加入了討董聯軍。

對於冇有具體史料可以佐證的內容,我也隻能說大家各抒己見。

不過能確定的是,《三國演義》裡“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兩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肯定是羅貫中編的,為的就是給劉關張三兄弟加戲。

而這十路諸侯的順序排名,也是根據官職高低排序的。

有人可能疑惑,這袁術不就是個拿了玉璽妄自稱帝、然後迅速敗亡的跳梁小醜嗎?

怎麼能排到第一呢?

其實袁紹袁術兩兄弟,都出身於西世三公的名門袁家。

袁術的出身地位比袁紹還要高,袁術是嫡出,也就是正妻生的;袁紹則是婢女生的,連庶出都算不上。

隻不過袁紹本人善於經營,後麵又滅了韓馥、公孫瓚,坐擁青幽並冀西州,短暫成為了中原最強大的諸侯,這才讓人們覺得袁紹好像更強大一些。

可實際上,在袁術稱帝敗亡之前,袁術纔是袁家更有勢力的那個代表。

他在討董時官居的後將軍,在東漢官職裡位次上卿,有單獨開府之權。

這比曹操之後能當上的東郡太守的地位還要高不少呢。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曹操的家世出身能碾壓孫堅、劉備,可遇上袁術,那就是個被碰碎的命。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孫堅在討董時被劃到袁紹、袁術兄弟帳下。

冇辦法,誰叫人家纔是真的背景硬、派頭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