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 作品

第2章 關公故裡

    

提及關公,首先要知道關公是什麼地方的人,家鄉在哪裡。

曆史人物關羽自曆朝曆代封諡後,由人而侯、而王、而帝、而神,被人冠以“關公”之美稱,備受後人之崇拜與敬仰,千百年來,有增無減。

但人們對於關公的故鄉,卻各有說辭,從來冇有統一過,有的說是湖北荊州的,有的說是台灣的,有的說是河北涿州的,有的說是福建的,更有甚者說關公是馬來西亞的、新加坡的等等。

筆者曾追隨己故著名關公研究學者孟海生先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胡小偉先生淺學三國,後又受著名導演、關公研究學者崔紅先生之教,研學關公文化。

在此期間,多次受邀參加山西省運城市舉辦的“關公文化節”,在活動中,曾聽台灣礁溪協天廟主任委員吳朝煌先生等人講述過他們尋找關公故裡的經曆:1990年,他們來大陸尋根,足跡遍佈福建、當陽、洛陽、涿州等地,大費周折,幾經輾轉,最後才確認,山西省運城市是關公家鄉,常平關帝家廟是天下關廟之祖。

《三國誌·關羽傳》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河東,出於秦朝統一華夏後,分天下三十六郡之時。

而“解”這個字具體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難以考證了。

在此提醒大家一下,“解”在曆史上用作關公故鄉當地地名時,一首沿用的讀音為“hài”,現在運城當地的老百姓仍然稱關帝廟所在的地方為“解州”,音“hài zhōu”,而並非現在大家所說的“jiě zhōu”。

關公的故裡: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

古稱河東的運城,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毓秀鐘靈。

這個地方在地圖上很好找,被中華民族稱為母親河的黃河,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幾”形的圖案,在最後的大拐角處,就是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

運城是人類與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上世紀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賈蘭坡先生與美國學者聯合考古發掘時,在運城市垣曲縣古城發掘出了古猿始祖化石,被稱為“中華曙猿”,經過精確測定,這些古猿化石為4600萬年前的化石,這一發現將猿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曆史向前推移了2000萬年,同時也推翻了18世紀以來“猿類出現在非洲大斷穀”“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定論,此項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

上世紀50年代,賈蘭坡與美國學者在運城市芮城縣西侯度,發掘出很多原始石器,並有大量滅絕的古象以及古代動物的“燒骨”。

由此斷定,那是人類早期使用工具並用火燒食獵物的遺骨,檢測結論竟然在180萬年前。

此珍惜物證, 1961年僅在日本展出過一次,震驚了世界……說起關公故裡,就不得不說鹽池,鹽池與關公、與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關公故裡的鹽池,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鹽型的內陸湖泊。

早期鹽的開采,都是由人工而成,不論是海鹽、井鹽,都是需要用火煮才結晶成鹽;而運城鹽池,鹽水由地下滲出,經過夏日陽光暴曬,自然蒸發,天上掉下雨點或者有山上的甜水進入鹽池,即刻結晶成食用鹽,如此神奇的自然現象,在中國是絕對的唯一。

大量的先秦史料中,有許多關於軒轅黃帝與炎帝聯合,與當時鹽池的持有者蚩尤爭奪鹽池的記載。

當時,凶悍的蚩尤部落取“首山(今中條山)之銅”,製造兵器和農用工具,己經進入了金屬時代,又依靠鹽池,發展農耕,養蠶繅絲,解決了人類吃飯和穿衣問題,受到了眾多部落的垂涎。

於是,有熊氏族的軒轅黃帝聯合炎帝,對蚩尤發起了艱難而長期的爭奪鹽池之戰,發動了著名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最終,此戰以蚩尤的失敗而告終,蚩尤肢體被分“解”。

當說及鹽池、蚩尤的時候,有一個曆史遺留的、具有很大爭議的地方——涿鹿,需要在此做個詳細的論證。

在曆史的發展中,中華版圖經常隨著朝代的建立和戰爭的擴張,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但中國曆史上第一版圖的劃分,確立了中華民族永久的版圖區域,是永遠不可更改的,那就是我們的先祖大禹對中國區域的劃分——九州區域劃分,曆史上稱為“禹貢地域圖”,確立了山西省運城市以及周邊區域就是“冀”,今解州區域就是“涿鹿”。

在當今中國版圖中,涿鹿縣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所以在大家談及上古黃帝與蚩尤之間“涿鹿之戰”的時候,就錯誤的將此涿鹿錯認為彼涿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源很簡單:曆史版圖劃分和名稱的混淆!

今河北省簡稱“冀”,根據《雲笈七簽·軒轅本紀》:“(黃帝)複率諸侯再伐蚩尤於冀州。

蚩尤率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從天大風而來,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風伯雨師及天下女妖,以止雨於東荒之地,北隅諸山,黎士羌兵……蚩尤乃敗於阪泉,遂殺之於中冀……”的記載,很容易讓人把黃帝戰蚩尤的地方認為在河北省;又因為有了張家口市的逐鹿縣,更讓人相信,曆史上著名的“逐鹿之戰”就發生在河北省的逐鹿縣境內。

那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我們隻能從中國的第一次版圖劃分去找答案了。

禹劃九州時,運城地區屬於“冀。”

約在泰始西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曆史地圖集,並在序言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製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麵測量繪製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從各種禹分九州圖中考究,曆史上“冀”,隻是包含了一小部分河北省的區域,大部分的區域為山西省。

當時的山西省運城為“冀”。

更重要的一點是,鹽池和蚩尤的所在地,決定了“逐鹿之戰”的戰場位置,因為“逐鹿之戰”是圍繞著鹽池歸屬進行的一場大戰。

在中國的版圖上,中部地區有鹽池存在的隻有一個地方——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

《夢溪筆談·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麵二十裡。

久雨,西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

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

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

《太平寰宇記·卷西六》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天在縣南一十八裡”。

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

這裡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

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纔有實力與黃帝抗爭。

《史記·五帝本紀》雲:“軒轅乃習用乾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帝命使持詔至解州城隍廟祈禱焉。

使夢一神告曰:‘……往昔蚩尤與軒轅帝爭戰地,殺蚩尤於此鹽池之側,至今尚有近跡……’”。

《湧幢小品》:“山西鹽池在解州……相傳黃帝執蚩尤於中冀,戮之,肢體身首異處,而名其地名‘解’。

其血化為鹵,遂成池……”。

《太平環宇記》在注山西安邑條中:“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裡”。

《路史·後紀西·蚩尤傳》:“黃帝傳戰執尤於中冀而誅之, 謂之‘解’……”。

《河東鹽法備覽》中說“軒轅氏誅蚩尤於涿鹿之野,血入池化鹵,使萬世之人食其血焉。

今池南有蚩尤城,相傳是其葬處。”

(卷一《鹽池門》)對此,《解州誌·古蹟》中有“肢解”蚩尤的記載。

《安邑縣誌·雜記》中說“蚩尤村向奉蚩尤安邑習慣,陰曆西月一日,人家門首多插皂葉,而蚩尤村乃插槐葉。”

從上所述,蚩尤城也稱蚩尤村、池牛村,後改為從善村,至今仍有從善村名沿用著,在村之東南部中條山腳下,相傳有蚩尤的墓陵。

這種種化血為鹵演繹的傳說資料,不能排除古代有史實為背景的可能性,因此給後人研究蚩尤死地,留下分析推論的空間。

羅密《路史》上也說,黃帝與蚩尤轉戰到中冀,才活捉了蚩尤,並立即就地處死,故殺蚩尤處稱做“解”。

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說,解州鹽池的鹵水呈紅色,俗話稱為“蚩尤血”。

《孔子三朝記》亦有此載:“黃帝殺之(蚩尤)於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

因其屍解,古名其地為解。”

這大概就是“解”字的由來吧。

這幾條史料可以互為印證,足以說明黃帝殺蚩尤是古稱涿鹿的解梁,而不是河北的涿鹿縣。

《雲笈七簽·軒轅本紀》說,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