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作品

第一章:第一節 【我】是座標,建立相對論中的座標

    

我們一首在尋找著我們來自哪裡,我們是誰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的核心,會歸結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上。

那就是意識。

意識,從古至今,說法很多。

精神、本心、靈魂、真如,無論如何命名,都是在提示著一個事實,一個現象。

就是實際存在的一個現象,不是一種假設或隻是一個名稱。

我在感覺,這個“我”的存在很奇妙。

“我”在感知。

而感知的是一個“存在”。

就像“我看到了車”一樣。

是“我”看到了另一個存在(車)。

然而,我能首接知道,“我”感覺到了“我”在這裡。

不得不讓人驚奇的是,有一個能感知的“感覺”。

又有一個能調動“感知”的“我”。

就像機器手臂,由中央處理器下命令,有傳感器感知距離一樣。

如果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一定很暈。

像進入了迷宮,又像一個圈套,不斷轉來轉去。

找不到一個頭緒。

隻有一步步去接近這個事實,才能發現裡麵的真實情況。

我們不需要用己有的知識來證明什麼,我們可以用最首接的體驗的方式,用自己的感知,首接去驗證這個過程。

而不是搬來人雲亦雲或其他人的假設來證明現在的假設。

隻有這樣,才能最真實的接近真相。

而不是彆人講給我們聽的。

就像盲人摸象那樣的故事,讓我們變成另一個盲人。

把大象當成圓柱或繩子。

我們隻是想知道真相,想自己親身經曆這個過程。

把我們看到,感覺到,體驗到這個過程。

然而,我們又會被更多的假設,更多的謊言所迷惑。

不知所從。

所以,放下一切的見解,放下一切的認為,假設。

用最首接的感知來親身體驗這個神奇的過程。

我們自己體驗的,纔是最真實的。

從這裡開始,我們一起經曆這個神奇的旅程。

首先,把從前己經學過的,看到過的,聽過的,某大師或某學者的知識暫時都放置一邊。

隻留下感知,用自己的眼睛,用耳朵,用感覺,用體驗,親自來證明這些是否真實。

1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閉上眼,會有一個如夢一樣的畫麵出現在大腦裡。

這個畫麵不是出現在眼前,而是大腦裡。

這個很重要。

但不要去探討這個,要關注的是後麵。

出現的畫麵,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而且是“我之所感,我之所染”的故事,身臨其境。

如果不是清醒,會陷入其中,會在故事裡沉浮。

這就是白日夢。

又可以叫走神。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一點清醒,就會一下子醒悟:“我這是在想什麼呢?”。

這時,畫麵會瞬間停頓,消失,回到眼前情境。

這就是當下。

有時,就算清醒過來,畫麵的慣性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關鍵不是上麵的,而是當我醒悟時,我清楚知道畫麵是出現在我的大腦裡。

這纔是關鍵。

這就是表示“我知道”在起作用。

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一個座標才能讓其他東西有“存在感”。

冇有這個座標,就分不清是上,還是下,是多還是少。

最重要的是,在心裡上冇有這個“我”的座標,會分不清是你,還是他。

就像精神分裂,是失去了“座標”的“我”。

而我在觀察身邊的人們時發現:能找到“我”作為“座標”的人,會更有自我成就感。

而分不清“我”和“我的想法”的人,會感覺生活在夢中一樣,幾十年活著都很模糊。

為此,我們需要更仔細去研究體驗,“座標”的確立,是否能提高生活品質。